近年来,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的持续升温,传统文化与经济的共生融合,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苏州时,对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的成功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,“文化经济”再次成为热门词条,如何做好将经济发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篇大文章,成为摆在各地面前的重要课题。
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,历史文化源远流长。拥有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,尤以“安徽”两字中“安”代表的安庆、“徽”代表的徽州两地为最。安庆作为千年古城,百年省会,历史悠久,文脉绵长,坐拥165余公里的长江岸线,自古就有“万里长江此封喉,吴楚封疆第一州”的美誉,更是皖江文化的中心,具有厚重的人文底蕴。近年来,安庆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首位产业,着力发展全域旅游,推进文旅融合发展,旅游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。然而,对比国内其他同类城市,安庆手中的这张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”的名片,却未能焕发出它原本应有的光彩和亮度,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始终不尽如意。究其原因:
一是城市定位不够科学。安庆拥有极其丰富的文旅资源,有山水名胜类、有人文艺术类、也有传统特产类,但却一直未形成特色鲜明又独具优势的城市标识,着力打造的黄梅戏IP虽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,但作为一个地方剧种,显然不足以撑起一座千年之城的文脉大梁,想要有效整合整个城市诸多不同类型的文旅资源,必须要有一个重量级的城市符号,起到产业纵深上能统领、资源横向上能串联的作用。
二是文旅融合深度广度不够。由于资金、人才和市场的开发等原因,安庆的本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深度挖掘与有效展现,桐城派文化、禅宗文化、戏剧文化、洋务文化、辛亥革命文化、近代教育文化等诸多内涵较深、人文色彩浓厚的文化资源未能做到与旅游有机结合。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不足,造成优质文化旅游资源闲置,旅游产品量少单一,其中的文化含量、文化品位、文化个性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体现不够明显,没有将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融入其中,发展乏力,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明显。
三是宣传推介力度有待强化。皖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同 本省的“徽文化”相比,起步较晚,影响力也相对较弱,导致当今世人只知“徽文化”,却忽略了本来更富盛名的皖江文化,客观影响到皖江地区城市的存在感。加上本土文化品牌意识不强,没有专业团队进行整体包装,缺乏创新思维及对热点的敏感度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,“天柱山”、“倒扒狮”等很多具有极大商业价值的旅游品牌被其他地方抢注;黄梅戏的市场化定位存在偏差,与地方文旅的融合度不高;怀揣陈氏父子的金牌名片,却后知后觉,痛失“觉醒年代”的热度。现有文旅产品的设计也缺乏统一规划和特色线路,各自为政,无法形成合力等等。
几点建议:
一、提升城市定位,重塑传统文化大IP。政府要做好城市IP的顶层设计,在“一带一轴一环三城”的打造中突出“皖江文化”的核心地位,从产业规划和定位上划定方向,在城市IP的文化符号(例如“千年皖江”)之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体系的产业规划。全面梳理整合域内所有文化资源,嵌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中,赋能安庆文旅产业。
二、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(安庆段)的立项建设。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,是国家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。2023年多部委联合出台的《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》,进一步强化了长江文化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安庆作为曾经的长江重镇,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,期望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,抢抓机遇,周密规划,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,发掘激活安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,将历史文化遗产传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,尽快将安庆打造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进示范段。
三、推动皖江文化与文旅品牌的深度融合。丰富文化供给,加强对皖江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,加大学术界的交流力度把皖江文化品牌打出去,提高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的影响力。注重市场转化,如将文化作品影视化,地方剧种民间化,让文化不再曲高和寡,而是流淌在坊间巷陌的每一份日常里。深化创新推介,在文创领域深耕细作,让文化符号融入文旅产业的全生命周期,完善配套基础设施、做好周边省份、城市的辐射宣传。探索流量密码,把握新媒体风口,近年来重庆、长沙、淄博等网红城市不断出圈,爆点虽各不相同,但相通的点还是丰富的历史,厚重的人文,安庆不缺底蕴,缺的是创意和推手,因此要借鉴网红城市的经验,找准目标群体需求点、审美点和情感共鸣点,以专业的团队精准推广城市IP运营方向,通过全方位大力创新文旅融合方式,将古安庆府深厚的人文底蕴转变成吸粉的城市流量,朝着“国际知名、国内一流、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”的目标不懈努力,以崭新的姿态,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。(胡晓敏,市政协第118期社情民意信息采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