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山村的希望
发布日期:2020-07-10 16:13 作者: 浏览次数:849
宜秀第二综合支部 蒋龙友
我常常想起这样一首诗:
我不是迷人的桃花,无力为山川增添盛装;
更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,无力为城市带去芬芳美丽。
我愿是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,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生根、发芽,留下一缕芬芳,一片翠绿……
带着这样的梦想和希冀,1991年师范毕业,16岁的我踏上了工作岗位——成了一名原怀宁县大山深处的一所山村小学教师。
那是一所偏僻落后的山村小学,教室是几间低矮的草房,凳子和桌子都是用泥巴糊的,学生们也常常不能按时到校上课。面对母亲的劝说和阻拦,面对艰苦的环境,面对村民们渴求知识的眼睛,我毅然走进其中。记得最清楚的是,当第一次走上讲台,看到孩子们举起的小手成了一片美丽的“树林”时,一种不可名状的神圣感和责任感便从我心头油然而生,我暗下决心,要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,点燃孩子们求知的火把。
于是,我把全部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中,投入到学习新知识中,去寻找初为人师的乐趣。从此,教室里的黑板,便成了我播种与收获的土地。
家人和邻居都说我是一个十足工作狂。那是1993年初夏的一个夜晚,工作劳累了一天的我,辅导完最后一个因病而落下功课的学生后,天已漆黑一片,在泥泞弯曲的山间小道上,我一手拉着来接孩子的奶奶的手,一手拉着那位失去父母的孩子,走到半路,突然雷电交加,暴雨如柱,我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。“孩子,永远记住你们的老师!”老人那朴实无华的话语成了我无怨无悔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动力,我愿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投入到山村教育工作中。
那一年,我悟出了许多,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教书之乐——不管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,只要你尽心尽力,就会得到孩子们的尊重、家长们的称赞。对着苍茫的大山,面向厚厚的黄土地,为了这里的孩子,为了这里的乡亲,更为了这片土地的富饶,我无怨无悔。
每次面对成绩,我总会报之一笑。总是满怀希望往前走的我,白天上课,辅导学生;夜晚,在那盏孤灯的陪伴下埋头苦读。我不但自学完了大学专科、本科的全部课程,而且学习了陶行知育人的理念,还学习了吴正宪、吉春亚等现代名师的教学艺术。我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,努力进行教学研究,为山里的娃娃们创设了一个生动、和谐、民主、愉悦的学习环境。
30年漫漫的育人路,洒下了几多汗水,得到了几多收获。我欣喜地看到:山村的父老乡亲早已走向了文明和富裕,山村的孩子也早已有了自已焕然一新的求知领域——宽敞明亮的教学楼、高大规范的体育馆、崭新标准的塑胶运动场、一应俱全的图书室、实验室和电脑室。
我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这方乐土。为了山村的希望,我会带着一颗爱心继续走下去,直到永远!我坚信,终会有一天,我的身后定会是一缕芬芳,一片翠绿……(蒋龙友)